黄豆是如何变成豆腐的
看到这题目,我的思绪不自觉就飘回了小时候。
我是东北人,我们那有腊月二十五做豆腐的习俗。豆腐几乎家家都会做。
腊月二十四的晚上,妈妈会称出十斤干黄豆(家里人口多),我们姐妹几个帮妈妈捡出里面的杂质和有虫眼的豆子,然后妈妈就用清水浸泡上,大约14到16个小时,豆子就会完全泡发了。
腊月二十五那天,爸爸用扁担挑着泡好的豆子去磨坊磨,去时一桶,回来就变成了两桶,白白的,晃晃悠悠地在桶里,特诱人。
妈妈在家里早早地准备好了过滤的东西,一个十字架样的东西,架在大锅上,过滤布的四个角绑在上面,倒入磨好的豆汁,然后左右晃呀晃,细腻的汁水就流到了锅里。锅底下架着木头火,慢慢地把豆浆煮开。等待是煎熬地,淘气地我们总是偷偷去看。
豆浆熬开后,表面会有一层膜,我们叫豆皮,我们总是抢着吃;这时爸爸还会舀出些豆浆,放入白糖给我们吃。
豆浆熬好后,爸爸把他们放到一个大缸里,稍凉一会儿(大约80度左右),然后拿来兑好的卤水,一点一点地放入,还不时的搅动,直到出现豆花。这时就盖上盖子,等待一会。
妈妈这时会把模具里铺上打湿的豆腐包,舀入豆花,包好,加上盖子,上面压上重物。30分钟后,豆腐就成型了。可以用刀切成均匀的小块,就可以美美的吃啦!
忘了说了,把豆花放在能过滤的容器里,配上肉酱,就是我们那有名的小吃——水豆腐呢。你们有吃过的吗?
一块块豆腐,盛满了童年的记忆。
泡黄豆:先把黄豆用水泡约六小时,最好是头一天晚上泡。
打豆浆:然后把泡发好的黄豆
加水打成豆浆。以前在农村是人工用石磨慢慢磨碎黄豆,现在基本上是用机器打黄豆的了,效率高,省时省力。
这是广西桂林一个小山村春节前两天做豆腐的场景。
滤豆渣:打好的豆浆加开水按1:2的比例稀释
,倒入装在架子上的纱布,然后不停地晃动纱布,让豆浆慢慢流下。晃动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加入热水并搅拌,直至纱布中只剩下豆渣。
豆渣不要丢弃,可以做成一道美食。我妈以前喜欢用姜蓉、蒜蓉、葱花、红辣椒碎加少许米酒和盐一起腌制,放置十天半月后跟河边鱼仔焖,或者焖五花肉都非常好吃,风味独特,既可配粥吃也好下饭。
煮豆浆:把过滤好的豆浆放大铁锅内,中火烧开,撇去表面上的泡沫。火候必须控制好,不能让锅底粘糊,煮开即可。
点豆腐:这个过程很关键,要加卤水或酸水或石膏,我们这边都是加石膏做的。石膏用量黄豆/斤配10~15克,先把石膏放火中煨熟,碾碎加冷水搅拌均匀。准备一个大缸,把煮好的豆浆倒入大缸中,稍微晾凉至80°左右,把石膏水慢慢往豆浆中倒入,慢慢凝结成絮状就是我们所说的豆腐脑(豆花)了。
豆腐:准备一个四方的木制模具,铺上纱布,把豆腐脑舀满模具,纱布覆盖过上面,用石板或者石磨等重物压在上面,一小时左右就凝结成豆腐了。
1泡豆子:选无杂质、无霉烂的优质黄豆,用清水浸泡10至12小时左右(冬天用温水)后,把泡好黄豆捞出。
2磨豆浆:把浸泡好的黄豆用豆浆机(农村用石磨)兑水2:1比例磨成豆汁(石磨磨成豆浆后用纱布过滤),豆渣加水磨两遍即可。
3烧汁:把磨好的豆汁放入锅中,用中火慢幔烧开(火太大易糊锅底),去掉豆浆中的泡沫去掉。(磨黄豆时加入一两花生米,磨出来的豆汁泡沫少,吃起来更香)
4点卤:把烧开豆汁放入缸中,用适量的卤水点入豆汁中,要-点-点的加入,成豆腐脑即可。注意一点卤水加入太多,做出来的豆腐太老,影响口感,不太宜吃。卤水豆腐细腻,白嫩口感特别好。有的地区用石膏做豆腐也很好。
5挤压成豆腐块:当豆腐脑温度在80度时倒入筛子(筛子里面铺上纱布)中,用重一点物体压在上面30一60分钟后,割成方块状,一包白嫩细腻的豆腐就作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