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会战苏联为什么可以打赢
二战期间,苏联的首都莫斯科保卫战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与中国总统府南京沦陷,国军节节败退,形成了战争史上二个不同典型战例的对比。从深层次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1,任何国家之间的大规模战争,无不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国家的整体经济,军事实力,在于国家决策层面上的战略指挥能力水平及其进行战争的意志,战争智慧和战争决心。
2,国家间的大规模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民族应对战争的凝聚力,国家战时资源保障供给能力,兵员数量,质量水平及其战时迅速征集动员能力。
3,国家间的大规模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对战争对手的充分了解,掌握,知己知彼,未战而能谋战,运筹帷幄,未雨绸缪,做好充分战争准备,敢于战争,善于战争,必将最终取得胜利。
苏军采取的是战略收缩防御+外围包操的战术。将大量的部队收缩在莫斯科外围形成铁桶阵。让德军寸步难行每进一步都付出沉重的代价。另外有从中亚地区调来救兵从敌人背后将其反包围,这下德军慌了不得不到缩了回去。
取胜所需的天时地利人和苏方全占了。天时,几十年不遇的严寒突然降临,这对习惯了严寒天气的苏联人是有利的。反观德方,由于战争前期推进过快,后勤保障跟不上,苏联境内泥泞的道路更令德军苦不堪言。此时严寒突然降临,德军在缺少燃料,食品以及保暖用品的情况下大量减员,士气也降到了谷地。
地利,苏方处于守势,以逸待劳。所需要的物资可以源源不断获得。在这一点上,就已经未战而先胜了。
至于人和,莫斯科是苏联首都,苏联的心脏,希特勒之所以要不顾一切代价要拿下它,就是要借此打垮苏联人的抵抗意志。相反苏联人也看到了这点,他们把莫斯科当作是整个苏联的象征。所以要誓死保卫莫斯科,军民上下同仇敌忾。尤其期间举行的红场阅兵,极大的提升了全体苏联人的士气,同时从西伯利亚来的援军源源不断的加入到了莫斯科会战中来。此盛彼衰,德国人在不断的拉锯战中渐渐地败落下了。
莫斯科保卫战都有哪些苏联将领
当然是朱可夫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救火队长啊!基本上都是苏联打不过了的时候派朱可夫去,马上就能扭转局势.就算不能马上赢也能将战斗维持到相持阶段.在列宁格勒就是这样,眼看着列宁格勒就要被攻陷了,他一去就使战局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变.
1941年莫斯科的冬天德军冻成狗,为啥苏军没事
1941年莫斯科战役中的德军冻成狗(冻的与流浪狗一样,而不是家养的宠物狗),为啥苏军沒事?这主要是因为,德国对苏入侵战争的准备不足,而这又是因为太过于轻敌了。从希特勒到高级将领们,几乎一致认为8到10个星期,甚至是6个星期,就能彻底的击败苏联。而单从德军冻成狗这个问题,可从后勤补给方面来分析。有人指岀,到了8月31日,希特勒才注意到冬装问题。但这个锅,真不能由最高统帅希特勒来背,因为整个德军高层都很乐观。甚至到了秋季,还认为到冬季前,可以胜利的结束对苏战争,在东线仅会留不算多的兵力,他们可以安逸和温暖的在苏联过冬。仅从,这些太过于乐观的想法,就可判断岀,如果到了冬季战争还远未结束,更谈不上彻底的取胜时,会出现什么灾难性的结果。而且,人们往往只记得德军,在1941年冬天冻得跟“流浪狗”似的,这与冬装准备太晚和不足有关外,还与德军的运输工具,同样没有做好在冬季使用的准备有关。因此,在人冻的跟“狗”似的同时,汽车、火车也同时冻成了“冰雕”一动不动,这就更加剧了包括冬装在内的,各种物资,都无法及时的送到在前线的作战部队。而在1941年冬季之后,德军在东线又经历了三年的战争,但很少岀现类似1941年冬季的困境(除去被围困之外的情况)。因为,他们越来越不敢轻视苏军、苏联了。
这是我刚接触军史时,同样对此有好奇+❓。一样是凡胎肉身,为啥莫斯科会战时,德军官兵冻的不成人样,而红军指战员们却能冬装严整,勇猛作战咧?后来多学习多思考,就明白史实远非如此简单。首先,战争中天气因素对双方的影响是公平的,而且当时的莫斯科冬季并不比往常更冷,苏军也非钢筋铁骨铸就,一开始同样出现了严重的冻伤现象。只是在后勤保障上,苏联当时具备主客观优势,及时应对和改善,终于赶在大反攻开始基本解决了部队的冬装问题。与之相比,德军的后勤保障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且主要是主观造成。因此,提问所说的情况,非天气原因而是人为因素所致。先说苏联,客观上它居于内线位置,莫斯科作为首都的地域优势,本身就是一个交通中心枢纽和发散地,也具备生产能力(市内有大批工厂)。部队的冬季装备既能运进来,也能自产。主观上,苏联体制的优越性和战争动员能力的超级强大。譬如,莫斯科可以紧急发动全市上下,不眠不休24小时开工赶制红军的冬装。再看德军,与以前普遍流传的说法不一样的是,当年莫斯科城下,德国国防军官兵被冻的死去活来的时候,却沮丧的发现:一样拼命怎么空军和武装党卫队都裹得严严实实?这对士气的打击比苏军炮火小不了多少。难道在前线占绝大多数的国防军官兵都是后娘养的?这种情况才真正说明问题。它表明不是德军战前没有准备,或狂妄自大到真以为能半年内搞定苏联。而是德国陆军后勤部门的主观懈怠和官僚主义作风害苦了前线将士!一方面,东线德军后勤部门根本没有预计到苏联的寒冬对欧洲制式(包括德国)火车头致命的损害。因为,火车头的供汽管道外露,经受不住严寒而爆缸报废,一下子前线的铁路运输能力打剩2折!准备充足的冬装堵在波兰境内,有料送不上去。要命不?另一方面,剩下的这点铁路运力,只能优先补充武器弹药的消耗,哪还有空间和时间,装运被服和冬季用品吖?俗话说,三军出动,粮草先行。可如今德军却有东西没法运到前线。因此,才出现当年很多描写称德军挨饿受冻不算,枪拉不开栓(没有枪械用润滑油),或坦克车辆没防滑链造成故障废弃的一大堆。特别是没有防冻液,德军的精华—坦克装甲兵都不敢在露天让装备熄火!大大加重了油料补给的负担,更影响到了运输效率。如此百上加斤的惨况,德军焉能不败?所以,总之莫斯科城下的大败,怪不到什么天气,而是人为。
1941年苏联冬季温度虽然起伏很大,总体上寒冷。
1941年苏联梁赞气象站莫斯科天气资料:12月5日温度是零下27.7—24.3度 ,9至11日温度又上升到零下1—3度 。但随后十天持续降温,到21日又降到零下26度, 22—23日又回升到零下6—8度, 随后又是持续降温,温度零下16 —23度。到了12月31日就变成零下27度。
从上可看出,1941年莫斯科的温度变化无常,零下1-3度到零下 27度。12月5日最低温度已降到27度,怎么说也是高寒了,正是5号那一天苏军开始反攻,缺乏御寒衣物的德军,在冰天雪地里不冻成狗才怪呢。
难道德军没有准备冬装吗?准备了,只是没及时全部送达前线,12月份俄国天气已变得明显寒冷时,莫斯科前线只有不到20%的德军官兵穿上棉衣,因为德国人优先运输武器弹药和燃料,所以绝大部分冬装都躺在在华沙的中转库里,再是德军在莫斯科方向上的后勤补给线,铁路机车和汽车因严寒和泥泞而损耗严重,连基本的弹药和燃料都无法满足前线需求,更别提冬装及时送达了。
而苏军占尽天时地利,基本上是依托后勤基地的区域作战。莫斯科毕竟是苏联的首都,生产企业的门类齐全不在话下,这对后勤保障并不出色的苏联是万幸的(实际上苏联在1943年才建立有效率的后勤供给系统)。可以说莫斯科战役是背靠着交通枢纽在作战,各类物资能够及时送达前线,他们的后勤补给没有问题。
俄国的冬天太冷了,缺食少穿的一百五十多万德军,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旷野里瑟瑟发抖,如此不被冻死也是万幸了,而此时多达一百八十万苏军官兵,吃得饱穿的暖,士气旺盛。当白茫茫大地俄国坦克黑压压迎面扑来,德国人难以招架只有撒丫子了。
当然,与1812年拿破仑大军在严寒中溃逃不一样,德军总算没有溃不成军,基本是有序撤退,苏军也没有乘胜追击到底。同样,是后勤补给无法跟进。
这是个误会,其实这一年冬天不算太冷,但习惯了地中海气候的德国人,还是有点受不了。以及德国其实并没做好持久战的打算,所以导致后备不足。还有苏联其实也没准备好过冬的物资,但一苏联人毕竟适应这种天气,而他们是保卫祖国的正义之师。而德国不过是侵略者。这让俩国在士气上就不同啊。
莫斯科保卫战共几部
莫斯科保卫战共分上、下两部。
莫斯科保卫战是苏联为纪念二战中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斗争伟大胜利所拍摄的一部史诗性多集宽银幕巨片。
全片分为《侵略》、《台风战役》两部,每部上下集共四集。1941年6月,法西斯德国集中了一百九十个师的兵力,以闪电战术入侵苏联,苏联因准备不足,在战争初期节节败退,德军直趋莫斯科城下,双方在莫斯科展开了殊死决战。该片拍摄历时两年,耗资约六百万卢布,拍摄场面宏大壮观,约有五千士兵、近一万名群众、二百五十名演员、二百零二名摄影师参加。
这部场面宏伟的战争和导演其他几部类似的战争片一样,都在前苏联政府的支持下,拍摄的具有很强政治性目的的电影。影片宣扬的正义战胜侵略今天看来也是正当的,可是一些宣传国家领袖的场景明显是一种政治需要。如果排除掉这些政治因素,但就影片对宏观战争场面的描写,依然是出色的。
莫斯科保卫战伤亡多少人
主要有两个不同的版本
1、据俄罗斯公布的资料,当年苏联红军自1941年9月30日到12月5日的战役防御阶段,共战死和失踪51万4338人,负伤14万3941人。战役反攻期间的12月5日到1月7日苏联红军共战死和失踪13万9586人,负伤23万1369人。战役中总共损失约103万人(其中阵亡和失踪65万,负伤37万)。
2、苏联官方档案:红军在莫斯科防御战役中共有214338人阵亡,143941人受伤;红军在莫斯科进攻战役中共有139586人阵亡,231369人受伤。两者合计,在莫斯科战役中,红军共有35.3万人阵亡,37.5人受伤。总计损失72.9万人。
从伤亡人数上来看,德军伤亡58万多人,苏军方面则伤亡了大约65万人。此外,苏联许多重要的城市更是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其他损失更是无法估量。虽然莫斯科保卫战最终以苏军的胜利而告终,但苏联却也为此付出了难以承受的惨痛代价。莫斯科保卫战究竟有多么惨烈?看完这些数据后,许多网友不禁发出感叹:不愧是战斗民族!
苏联官方档案:莫斯科保卫战中,红军阵亡214338人,负伤143941人;在红军的莫斯科进攻战役中,有 139,586 人丧生,231,369 人受伤。综合起来,在莫斯科战役中,红军阵亡 353,000 人,受伤 37.5 人。共有729,000人丧生。
莫斯科保卫战主要将领
当然是朱可夫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救火队长啊!基本上都是苏联打不过了的时候派朱可夫去,马上就能扭转局势.就算不能马上赢也能将战斗维持到相持阶段。
1896年12月1日,朱可夫出生。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是苏德战争中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苏军统帅,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因此成为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
1974年6月18日,朱可夫因病逝世,享年78岁。
朱可夫。
莫斯科保卫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一次重要会战,于1941年10月至1942年1月期间,苏联军队保卫其首都莫斯科及其后反攻德军的战役。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为保卫莫斯科并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
莫扎伊斯克防御线成了莫斯科接近地上的主要抵抗地区,苏联最高统帅部采取了各种紧急措施来保卫首都。10月9日,莫扎伊斯克防线指挥部获得了新组建的5个机枪营、10个反坦克炮兵团和5个坦克旅,这些部队被重新编成了第5集团军,由列柳申科将军指挥。
为了改进军队指挥,10月17日,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编为新的西方面军,朱可夫大将任司令员。同日,根据朱可夫的建议,在西北方向上掩护莫斯科的西方面军右翼部队第22,29,30,31集团军组建为加里宁方面军,由科涅夫上将出任司令员,方面军的指挥机关则在原第10集团军司令部的基础上改建而成。
莫斯科保卫战中双方共多少人,武器装备如何
德军方面,担任进攻莫斯科的是中央集团军群。为了确保作战胜利,纳粹德国给原本就实力雄厚的中央集团军群又加强了兵力兵器!
在“台风”行动发起之前,中央集团军群编制内共有第2、第4、第9野战集团军,第2、第3、第4装甲集群,共有53个步兵师、14个装甲师、8个摩托化师和1个骑兵师,另有“大日耳曼”团、党卫军骑兵旅、第900摩托化步兵旅等加强部队,总兵力达193万人,装备坦克和强击火炮近2000辆(占整个东线德军的80%),中重型火炮4000门(相当于东线德军炮兵的2/3,其中105毫米火炮2300门,150毫米火炮1000门,210毫米火炮180门,火箭炮270门),另有迫击炮、反坦克炮等轻型火炮1.4万门。
担负空中掩护任务的是得到加强的第2航空队,共有1320架作战飞机,其中460架战斗机、250架俯冲轰炸机、470架水平轰炸机、140架侦察机。然而实际可用的仅有战斗机172架、轰炸机230架、对地攻击机120架,共计549架。
一下子在一个方向上集中如此众多的兵力,这在德军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苏军方面,
由于战役初期的巨大损失,后备兵源尚未完全开发。在战役开始前,集结在德军正面的苏军共有西方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编有15个集团军、1个战役集群,83个步兵师,9个骑兵师,1个坦克师,2个摩托化步兵师,共95个师。另有1个摩托化步兵旅、13个坦克旅、1个步兵团,2个摩托化团、4个独立坦克营、71个炮兵团、5个近卫迫击炮团。
总兵力125万人,其中作战部队86.8万余人,装备坦克990辆,轻重火炮7600门,其中新式KV型坦克、T—34坦克175辆。维亚济马战役后,苏军统帅部又相继从全国各地调集兵力补充西方方面军,然而远水不解近渴,至苏军反攻前,苏军总兵力约100个师,其中一线部队76万,加上支援部队约102万,装备坦克600辆。
担负支援的航空兵部队一共有作战飞机1368架,由各方面军直接指挥的有568架,其中战斗机285架、轰炸机210架、强击机36架,侦察机37架。另有远程航空兵的368架轰炸机和第6防空军423架战斗机配合作战。